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,最近小红书上涌入一大批互动美女博主,她们会每天邀请你喝下午茶、让你帮忙选发型,也会分享自己的旅游照,一夜吸粉上万。
图源@新榜编辑部小七@爱旅游的小多
结果发现这些都是AI生成,长相大多是按照昆凌、周淑怡等这类高强配置设计,美貌度卷死真人博主,和真人别无二致。
图源@天高不高-AI
和初代AI不同,现在的AI每过几天就会进行更新迭代,越发完美地复现真人照片,让人难辨真假。国内某公司创作的AI人物就因太过真实被B站分类到cosplay区域。
图源@勘云工造
从写出让大学教授称赞论文的ChatGPT,到输出超精细画作的Mid Journey,最近关于AI的热度横跨各大洲只增不减。
今天叔就带大家看看现在的AI美学已经到了什么高度,顺便聊聊我们的美学会不会被AI取代。
01
AI美学新高度
抱着打不过就加入的念头,很多人开始研究AI绘图玩法。叔刷到了不少在精细度和美感上都不输千万级的大制作。
有人直接用AI还原了《星汉灿烂》万家灯火的场景:
图源@Yea野了
再现小说中描绘的夕阳场景:
图源@唐诗翩
有人则将机器人、宇宙飞船等未来主义元素融合到八九十年代的老街景中,做出人类无法真实建构的世界,还原出我们小时候看科幻书想象出来的样貌。
图源@陈睿
当年的色彩美学和新式科技创作呈现在同一画面,这种时空交叠产生的「错视感」因为AI的「介入」产生关联。
甚至呈现出媲美世界名画的超高难度,这是人均艺术家的节奏啊......
还有人靠着AI拥有另一个平行世界,Youtube博主Kyle就利用AI虚构了自己的生活。他先是在ins上发了一张人像照,然后穿越到纽约街头,见了朋友。
图源@KyleVorbach
随后和爱犬住进了带落地窗的高级公寓,跻身上流社会,侧面实现了普通人每天都做的暴富白日梦。
图源@KyleVorbach
他的朋友看到ins信以为真,直到他发声明表示这只是个合成游戏。这样的新闻越来越多,不断刷新着我们对于「真实」的认知。
今年叙利亚大地震后,就有人po出一张怀抱儿童的现场图,号召大家捐款。不过细心的网友发现救援人员有六根手指,图片应该是Mid Journey合成。
虚拟世界带来了震撼冲击之余,也逐渐模糊真假界线。现在的软件已经开始攻克最难的人手绘制部分,分不清真假虚实只是时间问题。
02
生活中的AI美学
事实上,现在电影界、时尚界等艺术领域已经由AI承担一部分工作了。
LV前男装总监就表示,WhatsAPP(国外版微信)是他的设计工具之一,他会给生活事物拍照发给团队,口述概念灵感,团队从中提炼并设计出草图。
川久保玲也说过自己的日常设计主要通过文字和想象力完成,简单来说就是「靠嘴做设计」。
有艺术家曾使用AI大量提取Balenciaga的品牌元素来设计服装,虽然从审美上来说和Balenciaga建立的品牌美学还相差甚远。
AI设计生成的Balenciaga
真实设计的Balenciaga
不过这个工作也很卷,架不住机器人24不断电断网地深造。AI设计师DeepVogue在吸取人类设计师输入的素材后,作品已经和当下流行款无异。
随着Mid Journey软件的升级,AI的绘图技术也变得炉火纯青,精细的大幅画作完成度已经超过人类,大大提高了艺术创作效率。
图源@Sean会AI
今年日本上映的《犬与少年》绝大部分场景绘制都是AI完成,由画师粗绘场景,AI完成最复杂精细的部分,如果不是片尾字幕画师署名写着:AI Human,根本没人发现。
也不是没有bug,看多了AI绘画就知道它有着明确偏好,有数据表示它喜欢奇幻、怪异的画风,色彩上使用蓝色和橘色的概率很高。
图源@Yea野了
复盘一些AI制成的电影画面会发现,在构图、色彩以及元素运用上跟我们以往看过的电影没啥区别。
图源@沫奇-
毕竟它的审美是建立在人类给的创作指令上,无法凭空创造。生成过程中的随机性和不可控,都说明AI生成的作品并非「最好的」,很多时候是排列组合下的偶然。
输入宇航员、星空、骑马得到的作品
甚至可能过度解读人类的心思,就跟某宝的「猜你喜欢」一样,搜个清肠茶就给你推大码女装。同时不可避免存在一些刻板印象。
AI「脑」中的a beautiful girl
好处是我们普通人离「艺术创作」更近了一步,好奇心和趣味度都能得到满足。但人们难以企及的高难度作品也变得唾手可得,艺术风格瞬间一文不值。
宫崎骏就公开表示过AI创作是「对生命本身的侮辱」,但不管他愿不愿意,现在AI已经在批量生产「宫崎骏」了。
图源@睹默@Evehu-魔法棒
把创造美的工作交给AI,依照指令进行「复制」,会使得整体设计和创造力倒退,出现越来越多雷同的粗糙作品。
还容易出现“人在面里”的低级失误
去年九月,一副完全由AI技术创作的绘画作品《太空歌剧院》在艺术节斩获第一名,随后引起巨大反响,因为事先不知道实际创作者,很多人都有上当受骗的感觉。
在惊叹AI让人毛骨悚然的精细度之余,不禁让人思考艺术美学的价值究竟在哪,如果是高超的技艺,那么人类早晚会让位给AI,如果是创造和思考,那么AI能跟人脑相抗衡吗?
雪莱在《佛兰肯斯坦》里写道,当我还未被人看见、未被了解时,这种状态加剧了我成为他们中一员的渴望,而非满足。
艺术家们在创造作品的过程中往往有这种强烈的「求认同感」,这些都是AI身上不具备的。
AI环境下坚持手绘的《匹诺曹》
我们被照片和画作感动,不在于笔触的细腻、调色的贴合,而是背后的创作故事和情感表达。
对艺术的追求,还有一部分来自对艺术家的风格偏爱和创造灵感的欣赏,这也是AI提供不了的情绪价值。当作品无法承载作者想要传递的观点和情感时,它们和一堆纸张、一块布料也没有本质区别,AI正在逐步抹掉这些感性成分。
那些让人震撼的AI作品确实足够美,但得知背后只是干瘪的数据和代码,我们对于画面、声音和文字的共鸣也一同崩塌。
即便现在能用AI成像的技术带你「回到过去」,记忆也在一次次让渡AI后慢慢失去温度。
03
为什么人类美学难被取代?
之前看一个教授谈「美」时说,艺术美学发展到现在,人们刻画的不过是爱、恨、存在等这几个命题而已,这是人类感受世界,表达情感的艺术极限。
最近有博主用AI合成了《红楼梦》的人物形象,网友表示它再先进也不懂什么叫「如花似玉身」。
有血有肉的林黛玉 VS AI林黛玉
这是它无法取代人类美学的原因,即便再像,它无法捕捉人类才懂的风韵。
人类创造的美学除了在意情感表达之后,还讲究「过犹不及」,流传千年的作品大多带着不够完美的小缺憾,很难说有哪件作品「堪称完美」,这是经典作品中的「人性」吸引我们的地方。
3D还原的双臂维纳斯反而失去残缺美感
这么多年来有无数学者研究《蒙娜丽莎的微笑》,对于她嘴角微笑的角度争议不断,认为不符合美学不够好看。经过AI精密的计算,蒙娜丽莎是学会了微笑,也失去了魅力所在。
远高于人类思维的精密度看似拔高了作品的科学维度,但同时也流失了最可贵的人性张力,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企业、高校纷纷抵制AI软件,拒绝各类AI作品投稿。
随着算法不断迭代,我们难免不掉进精心计算的「浪漫陷阱」中,可能到最后都分不清对面到底是人,还是用代码和数据堆叠起来的情绪幻象。
或许在AI看来,杜尚的《泉》就只是一个马桶而已。而真正能流传下来的美,需要人类情感和故事的支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