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0:01 / 04:44
新华社北京10月19日电 题:叶小钢谈音乐创新:要正确看待AI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价值
新华社记者郭宇靖
“我们既要拥抱AI,也得清楚它的局限性。”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钢近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,AI音乐技术的发展降低了音乐门槛,有其商业价值,但从创作本质来说,终究很难替代人类大脑思维创作出来的优秀作品。
“音乐创作始终要与时代同行”
创作歌剧《牡丹亭》,将我国明代文学家汤显祖的名作搬上舞台;以芭蕾舞剧演绎《红楼梦》《七夕》;撰写描绘大湾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《湾区鹤鸣》奏鸣曲……叶小钢近日十分忙碌。在他看来,中国有非常多的优秀题材等待挖掘,这些作品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创新性修改和完善。
“时代的特征就是音乐创作中奏响的独特音符,音乐创作始终要与时代同行。”他说,例如在《湾区鹤鸣》的创作中,通过鹤鸣的意象,可以表达出在粤港澳大湾区,人与自然、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美好状态。
从一家工厂里做过五年钳工,后一跃成为“天之骄子”的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学生,再到当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,叶小钢始终认为,深入生活、扎根人民是音乐的创作源泉。
为此,他不断在各地采风:在泉州看到木偶戏,借鉴其中独特的表演手法,用到协奏曲的创作中;把古老民族乐器中的独特音色,结合到当代中国音乐的表达中……
“如果经常去采风就会发现,人民大众的生活给了我们新的感受,将这种感受融入作品,就会产生独特的气质。”他说。
“不让传统剧目‘博物馆化’是当代责任”
在谈到文艺创作中如何更好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时,叶小钢认为,虽然近年来这项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,但仍需要更多努力,特别是增加传统文化剧目的演出时间和推广力度。
“像京韵大鼓、乐亭大鼓等民间音乐,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熟悉。我在北京上学时,经常去看曲剧团、评剧院的演出,而现在优秀民族传统艺术的演出机会却少之又少。”他表示,像《四郎探母》《杨门女将》这样的大戏,正离年轻人越来越远。
“每个人都在看小视频、小短剧,但文化快餐不能替代传统艺术。不让传统剧目‘博物馆化’是每个人的责任,要把这些东西继续留在我们的文化中,留在我们的血液中。”他直言不讳。
“我们既要拥抱AI,但不能过度依赖”
一段时间以来,AI的火爆也带火了智能作曲等新应用。利用新技术,普通人究竟能不能当上作曲家?
叶小钢认为,AI音乐技术在商业用途中能够带来便利,比如制作广告音乐时更加省事、效率更高。“但从创作本质来说,而AI只是整合已有的数据,终究很难替代人类大脑思维创作出来的优秀作品。”
“如果音乐专业学生依赖AI作曲充数交作业,在经验丰富的老师面前,根本瞒不住。”他说,“面对AI,我们既要拥抱,也不能过度依赖,否则很难产生划时代的作品。”
“要把它作为一种手段,来帮助我们创作更好的作品,要正确看待AI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价值。”叶小钢说,在这个过程中,音乐家更要坚持“深入生活、扎根人民”,因为只有从生活中汲取灵感,才能在AI技术的冲击下保持创作的独特性和生命力。也只有这样,中国音乐才会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。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