点击进入观看
第1眼TV-华龙网讯(首席记者李凤兰)“跨时空的对话圆了母女之间的遗憾”“同事们看着看着就安静了,已是泪流满面”“感动,英雄也是普通人啊”……
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,也是重庆纪念“11·27”烈士殉难75周年。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,重庆市委网信办、重庆市教委、共青团重庆市委、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、中共重庆市沙坪坝区委、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***联合主办,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支持,华龙网集团承办的“青春红岩”网上主题宣传活动,引发网友情感共鸣。其中,《谁寄锦书来》AI系列访谈,以家书为媒,与英烈“重逢”,成功让红岩精神在海量的信息中“破圈出群、出新出彩”。截至目前,全网流量8200万 。
AI复活的烈士,为何让当代青年泪流满面?“跨越时空”的访谈,为何充满青春气年轻态?新时代新征程,红岩精神为何会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?
活动现场,跨时空的“对话”。
“无名”烈士跨时空
对话“无名”传承者
据不完全统计,近代以来,中国已有约两千万名烈士为国捐躯,其中有名有姓的只有一百九十六万名……
在三百多位红岩英烈当中,有部分烈士连照片也未能留下。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,用一朵小白花纪念“11.27”大屠杀中不知模样的英雄。
出入虎穴千百遍,多少英雄竟无名!
红岩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重庆城市精神中最具辨识度、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,如何发挥好主流媒体责任,将红岩精神讲出新意?
讲那些“无名”的故事吧!讲那些还远未被大众熟知的故事。
其实,对于部分烈士子女而言,父母也是“无名”的,就像杨汉秀烈士之女李继业与母亲分别时还不足两个月。
76岁的李继业老人,已有儿孙,在梦中常常思念母亲。谈及母亲,她的手帕湿了一遍又一遍。
李继业思念母亲。
烈士子女没有忘记父母。通过一代一代人的接力传承,今天的人们也并未忘记那些倒在黎明前夜的红岩英烈。
在重庆,有一个个品牌,有一支支队伍,他们的名字里都有“红岩”二字。在陆军第九五八医院,还成立了国内第一支以“红岩”命名的医疗队。它的创建者就是《红岩》小说的作者之一——罗广斌的家人崔建新。汶川地震劫后重生的年轻护士黄丹,第一个递交申请书加入红岩医疗队。
无论是哪一种“无名”的故事,都是情感的冲击。在《谁寄锦书来》里,红岩精神不再仅仅是史实和概念,“无名”的烈士和“无名”的传承者,通过“跨时空对话”,链接到当下,具有现实意义,“活”成了一个个具体的人。
AI复活的烈士
融合技术和情感的载体
提起“无名”烈士,故事还未展开,就略感遗憾。要是他们能穿越到现在,看看用生命为之奋斗的明天,该多好呀!
9月5日,“青春红岩”网上主题宣传活动在重庆启动。启动仪式上,用AI技术复活了杨汉秀烈士,与现场200余名师生进行了一场跨越75年的对话。
这场对话,不仅是送给在场学生们的开学礼物,更是送给杨汉秀烈士之女李继业的“生日礼物”。
此前,记者采访中得知李继业老人有个最大的遗憾,没有“见过”母亲,更没有“听过”母亲说话。
第一次见到AI复活的母亲,李继业老人感叹:“这是我这辈子收到最好的礼物。”
李继业与主持人相拥。
AI复活的烈士不仅感动了烈士子女,也让“90后”“00后”真切地感悟革命斗争的残酷和共产党人的信仰信念。
杨汉秀烈士出身“豪门”,背弃原有大家庭,化名“吴铭”,为革命事业奋斗,牺牲时年仅36岁;宣灏烈士没有留下影像资料,大家不知其模样,只能通过AI技术以背影展现;用生命护佑重庆工业火种的刘家彝烈士,穿越到赛力斯超级工厂,体验智能网联新能源车,发出赞叹:“我们没有做到的,你们都做到了”……
AI技术展现的宣灏背影。
可以说,AI复活的烈士,不仅是技术的产物,还是传播红岩精神的情感载体。
从一名烈士一个家庭,到一群人一个行业,网友通过《谁寄锦书来》更加了解这群“无名”的人。他们牺牲、选择、奉献、坚守的故事,都十分动人。
AI复活的烈士刘家彝参观赛力斯超级工厂。
青春气年轻态
凝聚强劲“红岩正能量”
“无名”烈士牺牲时,不少人正值青春年华。传承红岩精神的队伍当中,青年也是主力军。
青年人讲青年的故事,自然充满青春气年轻态。
《谁寄锦书来》把传统访谈和新技术相结合。一方面传播红岩精神,讲述烈士故事;另一方面复原烈士形象,让红岩精神活在当下。
不仅如此,“无名”传承者如烈属、医务人员、消防队员、教育工作者、新能源汽车工程师……还通过“红岩家书”载体,跨越时空和烈士有了紧密的情感联系。
截至目前,《谁寄锦书来》全网复合流量8200万+。《无名的青春》观看量5400万次,还收获了数百条评论。
网友评论截图。
“跨时空的对话圆了母女之间的遗憾”“这样的故事看一次感动一次”“青春红岩,为国担当”……评论区,网友写下留言,称“向革命先烈们致敬”“向革命先烈们学习”。
《谁寄锦书来》破解正能量“突出重围”难题,实现了“破圈出群、出新出彩”,在教育、医疗、工业等领域实现广泛传播,不仅收获了“大流量”,还深入挖掘红岩精神资源,凝聚起青年爱党爱国、奋进新征程的强劲“红岩正能量”。
七十五年后的今天,人们冠“红岩“之名,将那一抹血脉中的红色传承。
来源: 第1眼TV-华龙网